首页 |
|
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9年度) |
2013/11/07 15:59:47 |
西湖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大会文件(22)
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10年2月26日在杭州市西湖区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西湖区人民法院院长邵天一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在区委的领导,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级法院的监督指导,区政府、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我院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公正与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题,改革创新,规范管理,狠抓审判质量和效率,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法院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发扬拼搏奉献精神,多办案,快办案,认真履行各项审判职能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院办案压力最大的一年:案件数量在2008年突破万件增长35%的基础上,又增长28.39%,达到12842件(未含上年旧存1450件),大标的额、群体性和“新、难、名”案件不断涌现,执行案件数量翻了一番。面对严峻形势,我院采取了办案排行、均衡分案、疑案会诊、领导包案等一系列举措,科学调配审判力量,清理未结案从年初抓起。继续发扬西湖精神,加班加点,确保收结案动态平衡。8月底,又审时度势,提出“苦干120天,打好全年收官之战”的口号,全院干警以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审判执行工作,审结各类案件12374件,同比上升39.39%,解决诉讼争议标的额30.1亿元,全院人均加班52天,一线审判人员人均结案 295 件,均创下历史新高,收结案基本实现了良性循环,人均办案等多项审判指标名列全省基层法院前茅。
——打击与保护并重,宽严相济惩治刑事犯罪。一方面,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审结各类刑事案件661件987人,其中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62人,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97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124人。另一方面,对轻微犯罪、过失犯罪、初犯、偶犯,注意体现政策,依法从宽处理,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397人,拘役80人,管制18人,单处罚金15人,免于刑事处罚3人,宣告缓刑191人。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实行“三分开”诉审,尝试“法官诫勉语”,提升教育感化效果。
——规范与创新并行,整合资源调和社会矛盾。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7102件,审结7102件,同比分别上升5.51%和25.23%。妥善处理涉民生和稳定案件,审结物业纠纷案件287件,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940件,追索劳动报酬案件306件。积极探索多元化民商事纠纷解决机制,通过诉前调解、立案调解、委托调解和协助邀请调解,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调解和撤诉结案4297件,占60.5%。我院陈辽敏等同志的调解方法还被作为“东方调解经验”的成功典型,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
——监督与维护并举,统筹兼顾化解行政争议。审结行政诉讼案件101件,审查行政非诉执行案件198件,在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积极推进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工作,重视以协调方式处理各类行政争议,41件行政案件经协调后原告撤回起诉,占40.59%。
——刚威与柔巧并济,全力破解执行工作难题。一方面,加大执行力度,从年初开始就确定了对“老赖”拘留一批、罚款一批、移送一批的工作思路,开通执行“110”举报电话,用足用活各类强制措施,组织集中加班执行65次,查封扣押被执行人财产2690件次,拘留56人,移送公安追究刑事责任3人。另一方面,讲究执行方法,对一些矛盾较为尖锐的案件,本着“灵活执行化积怨,细微入手解纠纷”的原则,加强与基层综治、调解组织联动,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全年受理各类执行案件4679件,执结4203件,同比分别上升117.53%和98.07%,执结率86.32%,实际执结率75.54%,执行到位金额7.6亿余元。
——预防与化解并重,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畅通立案和信访渠道,全年立案接待19838人次,处理来信118件、来访109件次。推行法官“判前释疑、判后答疑”,消解当事人特别是作为败诉方当事人对判决的疑惑与抵触,促使其服判息诉。加强维稳信息报送,科学应对突发性事件,向上级报送要情专报81期,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6件领导包案和4件中央政法委交办信访案件,均得到妥善处理,确保了国庆期间社会稳定。落实对弱势群体当事人的司法救助,共对255件经济困难的案件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9.5万元,对53件执行案件特困群体申请人发放司法救助金35万元,彰显了司法人文关怀。
二、发挥司法能动作用,重全局,强保障,积极策应西湖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自觉将法院工作融入全区中心工作中谋划部署,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稳办涉企案。加强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司法应对,针对民商事案件“数量多、大案多、连锁案多和债务人下落不明多”的“四多”新特点,建立了专项案件报告、涉企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社会联动协作等机制,采取协调、重组等灵活手段,促进涉企纠纷多元化和谐化解,确保案件处理“无震荡”,审结涉企案件3196件,其中涉及重点工程建设案件141件,金融类案件1436件。在审判中,合理把握尺度,在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维护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生存,对容易引发群体事件的案件,因案制宜,合理引导,防止局部纠纷影响全局,确保案件处理“无后患”。积极完善为企业服务措施,开展调研走访等活动,适度提前介入,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难题。对一些其他法院审理和执行,但涉及我区重点企业的案件,及时与相关法院联系,通过沟通、协调等方式妥善化解纠纷。对苗头性问题,通过司法建议等形式向相关企业发出预警,全年到企事业单位上法制课 15人次,发送司法建议8篇次,力求扶企护民“无间隙”。
二是精办难案。本着“难案归口、易案分流、大体均衡”原则,合理调配民事、商事案件。立案庭突出一个“快”字,着力做好简易案件调解和快速裁决,审结各类案件2122件,调撤率 87 %,平均审限不到10天。民一、民二、民三庭突出一个“专”字,重点办好人身损害赔偿、合同纠纷、房地产等专业性较强的案件。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由院、庭领导担任审判长或主审人,确保平稳、快速处理,全年院领导参与办案951件。
三是慎办新案。对新法律法规实施和省高院调整案件管辖范围后产生的各种新类型案件,坚持依法受理,审慎处理。审结500万元以上标的额案件150件,知识产权案件297件,涉外民商事案件18件,涉“三农”案件68件。高速公路爆胎索赔全国第一案、电影大片《赤壁》网络下载侵权案等新类型案件,媒体广泛报道,通过审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较好地得到了统一。
四是妥办名案。妥善处理了王海状告可口可乐维权案、农夫山泉状告中国新闻社、公益时报索赔案、著名越剧《梁祝》著作权案等一批新闻媒体关注、涉及知名人士或知名企业的案件。在全国性热点诉讼案件——胡斌“5.7”交通肇事案件审判中,我院化压力为动力,科学研定预案,及时公开审理,坚守法律底限,依法作出判决,宣判后又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释明裁判理由,引导舆论向合乎司法理性方向发展。新华社刊发评论《司法权威离不开百姓信任》,高度评价我院“摆正公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民意”。省高院齐奇院长称该案为经得起历史检验,不受情绪化“民意”炒作影响的经典判例。上级法院为我院记集体三等功一次,为刑庭和办公室2名同志分别记个人二等功和三等功一次。
三、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严管理,建机制,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
始终将深化审判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切入点,完善管理,健全机制,促进办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完善管理,内部挖潜。依托计算机信息网络,每月对存案工作量、人均结案数、上诉率等20项审判质效数据进行评估通报,提升了审判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参与案件审理1642件,参与执行案件603件,协助送达、保全案件1000件,成为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的生力军。加强物质装备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远程审判,审结刑事案件 353件544人,占刑事案件总量的53.4%,促进了办案效率提高。
——院校共建,共赢提升。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分别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等三所高校签订协议,合作建立科研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就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合作开展调研,合力解决司法难题。我院5名法官应邀担任兼职教授,多次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为学校老师开展理论研究提供案例资源,3名高校青年教师来我院担任法官助理挂职锻炼,93名在校学生来我院实习培训。
——借力专家,克难攻坚。率先在全省基层法院中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13名法学界知名学者担任咨询专家,分民商事、刑事、知识产权、行政四个专业小组,为我院审理的疑难复杂案件“会诊把脉”。在区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选任15名具有医疗卫生、金融证券、建筑、知识产权、计算机网络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民陪审员,参与了55件专业性较强案件的审判,既弥补了法官非法律专业知识的不足,又促进审判民主公开,得到了最高法院“人民陪审员改革调研组”高度评价。
——巧用网络,助力执行。2009年4月,设立了全国首个执行悬赏举报网,发挥“人肉搜索”正面作用,借助网民力量搜索“老赖”。网站开通后,陆续公布了380余名被执行人信息,网站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收到各类举报信息和留言213条,有8件案件根据举报线索得到了全额执行,6件案件采取了强制执行措施。新华社、法制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日本共同社等境外媒体也专程来我院采访。
四、提高司法能力入手,重教育,强素质,进一步加强法院队伍建设
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第一根本,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打造“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的法官队伍。
一是理念塑魂。强调“用理想去工作”,注重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提高工作实效。开展“一学一谈一蹲点,一树一评一共建”和“五走进”、“六恳谈”等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活动,认真查找工作中不足,引导干警树立“司法的过程就是服务大局、民众的司法需求就是法院努力的方向、与时俱进的司法方式就是和谐司法”的理念和“处事严谨、讲话亲和、办案公正、为人清廉”的工作作风,促进法院工作科学发展。
二是先进引路。开展办案之星评选、优秀裁判文书评比、速录技能大演练等活动,挖掘和培育身边的先进典型,营造快办案、办好案的良好氛围。陈辽敏法官被评为“全国优秀女法官”和杭州市首届“十大金剑人物”后,我院掀起学先进、创一流的热潮,全体干警以实际行动,努力塑造人民信赖的法院和法官形象。一年来,当事人送来锦旗33面,表扬信15封,审判工作呈现出收案、结案量上升,信访、投诉量下降的“两升两降”良好局面。上级法院和区委领导10次来我院慰问、调研,有关工作得到上级领导13次批示肯定,有15名干警受到区级以上表彰,获得各类集体荣誉12项。
三是文化激励。举办“西湖天平之美”、“责任与奉献之歌”文艺汇演,开展“五个严禁”征文活动,创建廉政网页,开通廉政短信平台,在审判区和电梯张贴廉政名言警句,依托网络平台,发表干警文学作品、工作随笔和摄影作品,大力营造积极向上、廉洁自律的法院文化氛围,丰富干警精神家园。注重关心和爱护干警,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困难,通过举办心理讲座等多种形式降解法官心理压力,全年院领导看望慰问生病或生活困难干警及家属30余人次。
四是调研升华。坚持从审判中来,到审判中去,积极开展审判实务调研,撰写全院性重点调研课题10个和庭室重点调研课题16个,中标并完成省市级重点调研课题3个。召开审判理论与实务研讨会,邀请上级法院资深法官和院校教授论证验收调研成果,促进成果转化,34篇调研文章得到发表或获奖,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或获奖7篇次,较好地解决了审判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五、牢固树立阳光司法理念,抓公开、重监督,不断改进法院工作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全年接待群众旁听庭审22000人次,召开新闻发布会3次,在各类媒体刊发新闻稿件980篇次,法院工作更加公开透明。不断完善法院内部监督,审监庭案件质量评查和监察室案件督查双管齐下,对8723件案件进行了质量检查,对7件案件依法提起再审,对939件办案期限较长案件进行了督办,全年编发《案件质量督查情况通报》10期。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五个严禁”,设置举报箱,开通24小时录音举报电话,还在主要业务庭设置9名廉政监察员,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确保廉洁公正办案。
认真贯彻执行党委和人大的各项决定、决议,及时向区委和区人大常委会汇报金融及涉企纠纷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认真办理人大常委会交办和人大代表转办的案件,通过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工作、旁听案件审判、参与执行听证和信访听证、寄送《西湖审判资讯》等多种方式,畅开渠道,构建制度化、经常化的联络机制。在“5.7”交通肇事案审判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0人参加庭审旁听,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为我院正确研判民意,公正判决打下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体法院干警面对压力,负重奋进;面对矛盾,精诚团结;面对困难,顽强拼搏,以辛勤的汗水谱写了“责任和奉献”新篇章。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区委的正确领导,区人大的有效监督,区政府、区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理解和帮助,在此,我谨代表区法院全体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区法院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法院工作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困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案件仍然存在质量不佳、效率不高、执行不力的问题;少数法官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信任度;办案压力持续加大、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办案激励机制缺乏等现象亟需重视;司法工作环境依然复杂,一些当事人以非正当途径影响案件审理,威胁、恐吓、暴力抗拒法院执法办案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将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应对,认真改进。
六、2010年工作打算
当前,法院工作正面临着案件数量居高不下,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司法个案与社会舆情相互交织,当事人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相互交织,合法合理诉求与涉诉上访缠访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审判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重点,继续完善审判管理,深化法院改革,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以公正高效的司法审判、热情周到的诉讼服务、浓郁丰厚的调研氛围、健康活跃的法院文化,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为确保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共建共享全国最美丽城区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立足大局,抓好审判,司法服务再展新局
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紧紧围绕西湖区共建共享全国最美丽城区的发展战略,认真履行审判职责,开展司法服务,将司法的职能作用转化为西湖区稳定发展的助力。以案结事了为目标,调判结合化解民商事纠纷,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指定为知识产权和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情况下,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保护力度,促进西湖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与繁荣;依法惩治严重危害我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犯罪活动,通过司法威慑为我区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按照“主动服务、积极预防、靠前化解”的思路,认真开展行政审判工作,积极探索协调处理新机制,依法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推进依法治区。
二是摆正位置,司法为民,司法公信再上新阶
要更加注重法官的社会责任,在尊重事实,坚守法律的前提下,不断探求法律、社会、政治效果的最佳结合,以司法智慧和良知让人民群众“信任法官、信赖法院、信服裁判”。不断丰富司法为民举措,做好立案导诉和释法释疑,提高诉讼服务水平。充分把握人民群众解决“执行难”的新期盼,建立健全执行联动、执行威慑、执行网络和执行奖励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
三是深入调研,规范司法,法院改革再探新路
继续宏扬调查研究之风,按照《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的部署,优化职权配置,积极探索刑事审判量刑规范化、民商事案件均衡分流、律师参与调解、执行前督促、专职执行助理员等工作新机制,规范司法,提升形象。
四是提升实力,打响品牌,整体工作再迈新步
要以“突出特色、打响品牌、全面发展、争创一流”为目标,进一步科学配置审判资源,落实繁简分流,完善案件质效考核,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增强法院保障发展、服务民生的“硬实力”;进一步深化审判公开,完善涉诉舆情应对引导机制,及时了解和回应民众的司法需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法院工作“软实力”;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方针,广泛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开展诉调对接工作,提升法院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巧实力”。
五是从严治院,抓好队伍,争创一流再立新功
要更加重视法院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进一步关心爱护干警,采取有效措施降解法官职业压力。着力提高法官干警综合素质,将青年法官放到艰苦岗位上锻炼,推行青年法官导师制度,发挥资深法官“传、帮、带”作用,提高一线法官做群众工作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向“全国优秀女法官”陈辽敏学习活动,探索具有西湖法院特色的干警业绩档案管理和法院文化建设模式,增强新形势下法官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各位代表,2010年是我区决战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之年,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法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法院将紧紧依靠区委的坚强领导,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效监督,在区政府、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我区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快速发展,共建共享全国最美丽城区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